心理,良好,自我,心理健康,孩子

提問: 在初中開設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題好? 問題補充: 現在全社會都在逐漸重視對于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事例表明:對中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并將有益于孩子一生的發展。如果您是一名初中學生的家長或初中老師,您都希望學校或心理教師對您的孩子(學生)開展哪些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医师解答: 有關研究表明:心理發生變化的高發區在青春期,中學生存在問題令人觸目驚心,學校里學生各種不良現象屢禁不止,各種失控越軌行為時有發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學生素質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質較差有極大的關系。我們如果只重視學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就目前狀況而言,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作為教育者應怎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一、心理教育課程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現在的《思想政治》新編教材,以人為本,開設了心理知識內容,注重心理品質,以促進心理健康化,另外,還應提倡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條件》、《增強承受能力,克服考試焦慮》、《讓良好行為化為習慣》、《學會控制情緒,培養積極心態》等,以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或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學或講座務必要在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得益,該課的開設不應該增加學生的負擔,更不能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否則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課應注意以下特點: 1、趣味化。針對學生的實際,熱點、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培養。如講意志時,針對學生"計劃訂起來生動,讀起來感動,過了三天不動"的現象,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如何適合個人特點及實際,做到有始有終,磨練自己的意志。2、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說:"大膽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爭得到一個成功的記錄。"因此,針對學生的耐挫力差,討論如何對待挫折時,除對各種心理情況做出種種對策,讓學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還要求必須付諸行動,讓實踐時時考驗自己能否經得起挫折,能做幾回還是最終勝利者。 3、個別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需個別指導分層指導。因此,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計劃,分步實施,并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二.心理教育環境化,幫助學生養成自我。 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從學校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和影響,因此,優雅、潔凈、文明、舒適的校園環境能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心理影響。校園中名人畫像、書畫長廊、名人名言、校風校訓以及各種宣傳櫥窗都會給學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種植園里生機盎然,校園里繁花點點,綠樹成蔭,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看書,這些自然風景無時無刻不在觸動著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悅中受到教育,自覺地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創設育人情境,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優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為問題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單純的口頭說教,更應該創設各種情境,在行動中促使學生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質。如現在一些學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強。教室里有紙屑箱,他偏把紙屑往窗外丟,看見瓶罐偏要用腳去踩和踢,隨意攀折花木等。曾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個學校的學生老喜歡用腳踢門,為改變這個壞毛病,學校安裝了一扇玻璃門,結果玻璃門完好無損。我們從中得到了啟示,于是在校園內各個角落安放了40多個環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園地上豎起木板,寫上"請愛護我們吧!"等懇請的話語,果然學生不忍心破壞,過去的壞毛病也改了。可見,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表現出最佳的行為效果。因此,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心理認知暗示,能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心理教育檔案化,幫助學生分析自我。 心理檔案一般可分為這樣幾項:家庭成員情況、個人簡歷(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思想行為、疾病史等)個性心理(性格)、特長、智力測試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測試及分析、心理咨詢記錄等。建立心理檔案,便于教師從內到外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開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詢主要是借助語言、文字,給咨詢對象以啟發與教育的過程,即教育者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疑懼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讓教師因勢利導,促進學生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一些具有自私、自卑、嫉妒、孤獨等心理的學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們歡迎時,才喪失自信心,表現出心理缺陷的。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如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咨詢,根據學生的實際,當面暢開心扉,擺問題,談認識,以求得老師的疏導。從而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心理調運另一種是進行簡接咨詢,如電話咨詢、信件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不顯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以避免尷尬情境,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心理衛生櫥窗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如討厭某位老師,不愿與他合作,甚至不愿聽他的課該怎么辦?如何處理早戀現象?如何與父母相處得好?等。 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本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還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師。學生通過咨詢、傾吐和宣泄,釋放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困惑和矛盾。據了解,咨詢的學生反映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壓力重造成考試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懼等情緒情感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無法自制的不良行為問題,青春期困惑的問題等。行為咨詢方法的先驅者克羅姆布魯茲指出"咨詢的中心目標就是要幫助每一個當事人解決他之所以來尋求幫助的那些問題。"學校心理咨詢師要給予咨詢學生溫暖,指導他們自我調控,還要詳細了解咨詢學生的各種情況,尊重、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隱私,做到既是學生的傾訴者,又是學生的咨詢顧問,努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我們的學生很多是需要幫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詢師外,學校還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組織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 四.心理教育家庭化,幫助學生創造自我。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僅僅依靠學校是不夠的,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只能在極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矯正和引導,社會環境和家庭影響也尤為重要。可以說,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礙都與其父母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取得家長的合作,幫助家長發揮他的教育功能,對于改善和預防孩子的心理障礙,幫助孩子成才極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時刻關注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學生應試心理差,教師可引導家長要以平常心態看待考試,家長的嘮叨、在意、期望高,都會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壓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學生有社交恐懼心理,少與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納,或嫉妒別人,或看不慣別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過多指責、約束孩子反而會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行改造、重組、升華的過程。中國的未來正充滿希望地注視著新世紀的一代新人。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善于交往、樂于奉獻、具有較強的反省能力;能正確對待挫折,勇敢面對現實,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負責、獨立思考、不盲目沖動。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種、采摘、并長期堅持,系統規劃,總結經驗,成為心理教育領域的拓荒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anko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